湖南皮影:光影精靈的徘徊與前行
發布日期:2019-12-26 11:44 ? ? ? 瀏覽次數:? ? ? 來源:未知
一盞昏黃的燈。一面白色的幕。一群靈動的身影。
很小的時候,在西北老家的廟會上看過皮影戲,在我們那里叫“牛皮燈影子”,依稀記得是在給某個山神的開光法事上,演唱的是《楊家將》里的選段,唱詞已經記不清了,好像是楊六郎轅門斬子什么的,但那典型的西北秦腔腔調,幾乎是從嗓子里喊出來的撕心裂肺的聲音仍然在耳邊回響。
沒想到,再次看到皮影戲是在衡山縣的萱洲鎮,這里是南派皮影戲的重鎮之一。
衡陽皮影—— 當年的火爆 如今的落寞
從衡山縣城驅車到萱洲鎮,大約40分鐘的路程。這個鎮是千年古鎮,江邊的碼頭、斑斑駁駁的祠堂墻上鐫刻的文字泄露了它的年齡。
當我輕聲叩響歐陽新年家的門時,老人已等候多時。62歲的歐陽新年是衡山皮影戲的國家級傳承人,他11歲開始跟著師傅學皮影戲,已經有半個世紀的光陰。
1979年,衡山成立縣皮影劇團,當時的演出非?;鸨?,30多歲的歐陽新年擔任團長,意氣風發。1980年,他唱了300多場戲,幾乎每天晚上都唱。“當時兩毛錢的門票,大伙兒爭先恐后地來。”
當年的火爆反襯著現在的落寞,老人卻不減對皮影的癡迷。都說皮影戲是“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揮舞百萬兵”,“那時年紀小,總覺那幕后有著說不出的神奇,讓人著迷。”老藝人的眼神里透著天真。
家里的陽臺被開辟成工作間,老人坐在靠窗的椅子上,小心翼翼地拾掇著皮影的一個個細微的關節。老人、皮影、明暗相間的陽臺,有著置身世外的寧靜。
歐陽新年還有一副古老的皮影擔子,兩個大木箱好像剛剛出土的文物,靜靜地躺在墻角。旁邊的一捆竹竿是舞臺的支架, 22根竹竿就可以搭建起一個舞臺。用硬塑料板雕刻成的人物頭帽散落在箱子里的一個個木匣子里,刀槍刀具,轎馬桌椅,各色人物堆在一起,最耐看的也不過是一些鏤空雕刻得花花綠綠的影像。
記者的到來讓他非常高興,他決定給我們唱上一段,由于搭檔不在,便沒有搭臺,就在自家的白墻上給我們演繹起來。
開頭是一長串的說詞,然后是人物的出場,方言我聽不懂,看戲本才知道是講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故事。而當他拉開調子,用衡山的方言開始唱戲時,我竟然有恍若隔世的感覺。一束極普通的燈光,卻有這樣的神奇,第一次細微體會光的瞬息之妙。我竟有些呆,只覺那光影變幻的剎那,小小的空間便氣韻生動,我仿佛聽見了所有小人兒的心跳。燈影源自魂牽夢縈的心靈獨白,源自古老常青的歲月輪回,如豆的燈火成了老人生命的依托。
“兩張桌子搭個臺,兩扇門頁拼個底,幾根竹竿撐起來,上頭蓋只簸箕底,掛起朦子圍起帳,小小舞臺唱大戲。”這幾句打油詩是衡山皮影戲的真實寫照。
衡山縣文化館館長莫北衡介紹,衡山皮影以二人班為主,“一套鑼鼓一人打,一堂‘菩薩’一人耍”。目前,全縣有30多個皮影班子,60多人。演出的劇目從東周列國到清末民國,每個朝代都有可演劇目,“南岳山上的菩薩生日,唱廟戲,唱半個月都不會重復。”
只是現在演出的機會少了。歐陽新年帶了3個徒弟,因為一年里基本只演出二三十場,他們都外出打工了。歐陽新年說,在衡山50歲以上的人大多都聽得懂皮影戲,但現在看戲的年輕人少,他希望這門藝術得到傳承。為此,他寫了密密麻麻幾大本如《怎樣學習衡山影子戲》,《關于皮影戲傳承的探討》等手稿,希望有一天能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下出版。
長沙皮影——興衰起伏 老樹新芽
66歲的李桂香也是湖南皮影國家級的代表性傳承人。1959年,她進入湖南省皮影戲劇院學戲,她的經歷見證了湖南皮影戲的起伏興衰。也是在她這一代人的努力下,通過歸納、整理、總結,湖南皮影戲歷史和技法等才得以以文字教材的形式保存下來。
長沙地區曾流行一句諺語:“河西班子,瀏陽鞭子”。班子是指皮影戲班,鞭子是指花炮,可見當時長沙皮影戲的聞名程度。長沙皮影戲在音樂上使用湘劇或長沙花鼓戲唱腔,一般為三人班,三人都具有吹拉彈唱的藝術能力。
解放前,長沙廟宇甚多,大廟及會館都建有戲臺。在這些地方,長沙皮影戲常演壽期戲,如二月初二的土地戲,三月十五的財神戲等。另外,在街巷鄉間,如某家失火,就演兩本影子戲以謝火神;農村秋收后,就演“禾苗戲”。農閑時,就演整本,一家一本,一個屋場連一個屋場,連續演一個多月。整本的節目主要有《封神榜》、《水滸傳》、《岳飛傳》、《楊家將》等。折子戲的節目有《五更勸夫》、《山伯訪友》、《小姑賢》、《哪咤鬧?!返?。藝人在演這些折子戲時,必加雜戲,即選取一些發生在觀眾中的趣聞軼事,編排成戲,插在中間演出。
事過境遷,現在的長沙皮影已難找往日的繁榮,但與衡山皮影市場比較,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劇院的演出狀況要好很多,皮影演出團有演員22人,制作6人,幾乎每年都會推出一部新戲,一年的演出任務有270多場。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他們受日本東京影法師劇團的合作邀請,派人到日本演出。“《三國志》、《西游記》最受日本中小學生的歡迎。”21歲的夏小龍說。他從學校畢業半年后就被派往了日本。
在人才的培養上,省木偶皮影藝術劇院以在湖南藝術職院定向招生培養,采用理論基礎由學校培訓,專業課由劇團老師去上的模式進行,基本上解決了后備人才培養的問題。
近年來,長沙皮影在藝術上不斷創新,把以說唱為主的古老影子戲改成造型優美、表演與說唱并重的藝術,創作音樂逐步替代了傳統的戲曲音樂,在布景、燈光、音響效果方面不斷革新與創造?!洱斉c鶴》、《兩朋友》、《貪心的猴弟弟》、《狐貍和烏鴉》等一大批以動物為主人公的皮影戲不斷涌現,在中國皮影戲界獨樹一幟,受到了普遍的贊譽和嘉獎。
而《哪吒鬧?!?、《聰明的伊敏》、《差不多》、《火焰山》、《盤絲洞》等劇目,拓展了兒童皮影戲市場,使皮影戲在新的時代突破發展。
兩地都面臨時代考驗
衡山皮影戲,代表了衡山300多年的皮影戲歷史,它以原生態的形式保存完整,影形、表演、唱腔幾百年都未曾改變,難能可貴;長沙的皮影戲,代表了改良后創新的皮影戲,它在影形、表演、唱腔上都結合時代特點,加入現代的元素,適應了市場的要求。
如果要拿長沙的皮影戲和衡山的皮影戲做比較的話,長沙皮影戲像是一位打扮入時的摩登女郎,她穿戴時尚,與時俱進,而衡山皮影就像是一為老態龍鐘的鄉下婦女,衣著樸素,素面朝天,恪守著古老的遺訓。
但長沙皮影與衡陽皮影同樣面臨著考驗。
目前一些傳統民俗習慣日益淡化,湖南皮影戲的主要活動陣地逐漸縮小,過去那種一個戲班或幾個戲班,在婚喪壽慶等活動中,連續演唱幾天幾夜甚至十幾個日夜的場面不復再見。民族傳統節日逐步由現代節日所代替,湖南皮影戲在廣大鄉村中的展示平臺也日漸減少。
同時,一些頗有造詣的湖南皮影戲老藝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臺,有的相繼謝世,有些絕技難以得到傳承,而年輕的演員和設計制作人員,能在湖南皮影戲技藝上獨樹一幟的很少。皮影戲對表演的技藝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個影人的動作,還要密切配合場上的配樂,兼顧旁白,唱腔。要練就過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師傅言傳身教,更加需要勤學苦練,積累大量的實際表演經驗。
皮影的制作也有著極高的難度。一個影人的制作包括制皮、描樣、雕鏤和上色等十余道工序,這些復雜的工藝足以花去一個手工藝人數星期的時間,還不包括這期間因任何一個小錯誤而導致無法修改,全功盡棄的可能性。同時,成品的保存也是一個難題,長時間的日曬會使顏料褪色,溫度的濕熱變化也會造成皮影的變形。這對強調批量生產的工業化社會來說無疑都是致命的弱點。
加之,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日益豐富,審美需求不斷提高,對皮影戲的興趣也愈來愈談漠。因此,劇團演出收入很低,一些有發展的年輕演員和設計制作人員流失,湖南皮影戲的發展舉步維艱,瀕危狀況已見端倪。
“等消亡了再去保護就晚了,保護是為了發展,傳統的戲已經沒有市場了,不創新就沒有市場,不培育市場就沒有觀眾,要加入現代的元素,讓她煥發生機。”省木偶皮影藝術劇院藝術室主任鄭特說。
李桂香也對皮影戲未來的發展憂慮忡忡,她說傳統的東西要保留,趨勢是走童話劇的道路,因為兒童是最大的受眾,這是一個方向;同時要走農村的道路。皮影戲要以皮影為主,不要為創新而創新,使皮影戲的路子越走越窄。
源頭
相傳,漢武帝的寵妃李夫人是位傾國傾城的絕世佳人,染疾故去后,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一位大臣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特征
湖南皮影戲源遠流長,是中國皮影戲的一個重要分支,涵蓋了中國南方皮影的主要特征。它講究造型美,表演細膩,逼真,粗獷有力,不但演傳統戲有獨特之處,更擅長表演動物童話劇,是寓意和寫實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在表演上可歸納為“以聲傳情,以聲感人,靜則有情,動則傳情”,道具的臉是實的七分臉,以表演為主。
流派
湖南皮影戲歷史悠久,且廣泛流傳于湖南民間,保留的傳統劇目有數百種,流派有:長沙皮影、澧縣皮影、衡山皮影、常寧皮影等?,F僅遺存于長沙、衡陽兩地。
軼事
1767年,法國傳教士居阿羅德的把皮影戲的全部形式和制作過程帶回法國,成為一種時髦的外來藝術;1781年德國大詩人歌德用皮影戲演出來慶祝自己的生日,并招待來自王宮的貴賓;直到1898年,盧米埃爾兄弟受到啟發,發明了電影,法國電影史學家喬治·薩杜爾恭敬地稱皮影戲為“電影的先驅”。中國皮影戲的微光掠影曾照亮了世界影視藝術的起點。
? ? ?上一篇:沒有了 ? ? ?下一篇:衡陽民間曲藝:漁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