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衡陽花鼓戲
發布日期:2010-06-10 10:47 ? ? ? 瀏覽次數:? ? ? 來源:未知
短短長長高囀淺唱,直把南來北往客人的心魂蕩起。一聽傾心,再聽動情。一江清清蒸湘水澆出的這朵奇葩是愈發地出脫得俊逸靈秀了。是花鼓戲?是家鄉衡陽花鼓戲!
流行于家鄉衡陽一帶的衡州花鼓戲,是在燈會、采茶、儺舞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早期的演出形式是一旦一丑的“兩小戲”,以后逐步發展為“三小戲”,現由三小戲發展為如今的“多角戲”。衡州花鼓戲吶子牌子、川子調、小調三種主要聲腔,并有少數雜腔,音調高亢、熱烈、抒情,有濃厚孤鄉土氣息和田野山歌風味,表演形式貼近生活。
孩提時,最早聽過的記憶猶新的是《劉??抽浴?。在我們當地有一種習俗,每逢紅白喜事,都會請戲曲團體出演一場。而每次遇到這事的時候,人們都會不遠幾里路晚上搬著板凳到那觀看,一曲花鼓調,把個農家的日子唱得滋味雋永,小生一柄拆扇在手,開合之間,揮灑盡人間離合悲歡事;旦角皆執一方絲帕,遮掩拋抖無不牽動悲喜歡愁。這時節,人是稠的,隨處一站,都是凝神看戲聽戲的。臉上心上,盡是陶醉。也是由于當時有電視機很少,這些就當作娛樂活動,后來電視機普及了,以及大家都有影碟機時,就不怎么出外看了,主要又是自己購碟觀看,而對花鼓戲仍然是情有獨鐘,仍然有很多人在別人家看這些花鼓戲,這些也都是當地的花鼓戲團錄制的。
也許與衡陽本土文化有關吧,人們或許不會去理解戲的背后的真正的東西,也許就為了娛樂,但這些也是反映街頭巷尾的一些瑣碎事的,符合大眾的品味,這也許就中國戲曲藝術的魅力所在吧。比如也有一些反映社會的,表達對社會不滿的也有,像《十古怪》這些作品。不過觀看者似乎也求怎么理解其中的內容。不過他們都喜歡這些東西,而沒有太多的其他什么因素摻雜在里面。這也許就是這些地方戲劇“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魅力吧。其實,也不要管那么多,只要我們的群眾的生活愉快就好,文化還被我們的民眾所接受,所認同就好,他們文化水平低沒關系,他們這樣做就是讓民族文化有生長的土壤,是這些樸實的民眾的貢獻。在現代社會,這些非物質文化有很多已經有很多在不聲不響中消失了。讓我也想起了費孝通說過在對待文化上應當“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也許就是文化上的和諧吧。
而今凡是在蒸湘大地走一遭的人,無一不能即興來一段。親朋好友聚在一起,說唱幾句樂樂,真比啥都解饞過癮。更有那從外地歸來的打工仔打工妹,聽罷一曲原湯原味的花鼓戲,勾起一份醇醇的鄉情,人就不能自抑地凄惶起來。
難忘的,還是鄉情鄉戲
? ? ?上一篇:沒有了 ? ? ?下一篇:湖南衡陽湘劇后繼有人 33名學員演繹湘劇經典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