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湘劇
發布日期:2010-12-16 11:48 ? ? ? 瀏覽次數:? ? ? 來源:未知
地方大戲劇種。舊稱衡州班子,也曾稱衡陽漢班。主要流行于湘南東部一帶,并及江西永新、廣東樂昌等地。兼有高、昆、彈3種主要聲腔及雜腔、小調,是保留昆腔劇目最多的劇種。
十六世紀末葉,衡陽即盛行昆腔戲曲,衡州人的土音土調逐漸融入昆腔、高腔和彈腔,成了衡陽“漢調”。其高腔系江西弋陽腔由江西吉安經永新傳入衡陽演變而成。彈腔(也叫“南北路”)傳入時間約在清咸豐年間,抗日戰爭前期,衡陽一度成為文化活動中心,衡陽湘戲班也較活躍,這時才定名為衡陽湘劇。建國后,政府把流落江湖的幾個衡陽戲班組成了衡陽市湘劇團和桂陽縣湘劇團,通過改戲、改制、改人,衡陽湘劇才正式以一個獨立的劇種,加入湖南地方大戲的行列。
衡陽湘劇保留下來的傳統劇目有500個左右,最著名的是黃(黃金?。?、青(青梅會)、紅(紅梅閣)、綠(綠袍相)、白(白兔記)五大本戲?,F存昆腔曲牌約有300支左右。高、昆、彈3類劇目具有不同的表演風格,高腔古樸,風格接近湘劇,昆腔細膩,舞蹈性強,彈腔程式較多,宮調嚴謹,曲牌成套,表演唱做并重,以著意刻劃人物取勝。
整理改編傳統戲《醉打山門》、《雁門關》、《打碑殺廟》、《賀府斬曹》、《牛皋招親》等頗具影響。歷代名藝人有王玉祝、蔣壽鈞、譚松云、周法伯、潭松月、譚保成等。
? ? ?上一篇:衡陽湘劇宗師———譚保成 ? ? ?下一篇:衡陽戲劇新編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