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衡南文學現象 探尋衡南的文學礦脈
發布日期:2010-06-10 09:56 ? ? ? 瀏覽次數:? ? ? 來源:未知
很多很多的時光才凝結成一點歷史,很多很多的歷史才凝聚成一點文化。文學一直是文化中最厚重的一環,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文學以自己的方式展現歷史宏大的場景及其豐富和充滿矛盾的內涵,暴露出被時間掩埋的某些不便言傳的細節,從而把歷史的聲音、形象儲藏在詩歌、小說、戲劇和散文之中,變成一種特殊的民族記憶。文學的興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決定了一個地域文化的厚重程度。從西漢高祖5年(公元前202)始建酃縣,至清乾隆21年(1756)析衡陽縣東南境置清泉縣,再到今天,衡南縣喬遷云集開始新的征程,歷經滄桑2000余載,宛若一泓清泉,流遠而源不改,又如酃湖瓊漿,時變而香永存。從周濂溪在蓮湖寫《愛蓮說》,到李士真建書院于石鼓,闡發孔孟之儒學,幾千年來衡南的文學傳統源遠流長,光耀千古。近幾年,周邊縣市都加強了文化建設,衡陽縣、南岳區、衡東縣、常寧市、耒陽市等地文聯、作協相繼成立,衡南縣文聯也在今年6月正式成立,從此,衡南廣大文藝者就有了自己的“娘家”。第一任掌門人就是多才多藝的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胡素,而縣作協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之中。于是,就有了這么一次令人興奮而激動的衡南文學探尋之旅。首先要聲明的是:本文所展示的詩人和作家都是以衡南這個地域為集合體的,或許他現在已經遠走他鄉,但只要他的根曾在衡南,那也是我們尋訪的范圍。限于我們的能力,一些實力派詩人作家在我們的視線之外藏匿了起來自然也就不足為怪了,敬請諒解。
衡南的文化名片——洛夫
談到衡南的文學,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被譽為“詩魔”的詩人洛夫,這個享譽海內外的大師級詩人就是土生土長的衡南相市人。相市,這個耒水邊小鄉村,風光秀美,物產豐盛。三國時期,蜀相諸葛亮,曾屯兵于此,征購糧食,為北出祁山伐魏作準備。當年的孔明先生絕對沒有料算到,若干年之后,這個美麗的小鄉鎮竟然誕生了一個世界級的詩歌大師——洛夫。1928年出生的洛夫先生在1949年年僅21歲時離開了故土,奔赴臺灣。洛夫在詩集《雨想說的》的后記中寫道:“在人生旅途中我曾有過兩次急轉彎,我稱之為‘二度流放’。‘因為風的緣故’,少年時曾一度被吹到臺灣,而晚年遷居海外,雖多半緣于自我選擇,卻也有被迫的因素,所以心境格外蕭瑟,有時在黃昏的秋空下散步,獨立蒼茫中,會頓然陷入一種不知自己是誰的迷惘。”年齡越大,離故土卻越遠,這種鄉愁的煎熬,讓老先生的頭顱布滿了“積雪”,身上也“涂上了一層厚厚的鐵銹”,誰又能弄懂老年斑與鄉愁與詩歌與時光的辨證關系呢?但故土的生存感受、生活經驗始終潛藏在他的睡夢之中,這種無法隔斷的鄉愁,而且會隨年齡增加而日趨濃烈,于是鄉愁就成為洛夫常寫的主要題材之一。余光中先生曾說過洛夫是“用傷口唱歌的人”,《邊界望鄉》即為他用遠離故土的心靈上的文化“傷口”唱出的撼人心魄的“歌”。詩人透過氤氳的輕霧,隱約看到故國山河,手心開始出汗,然后鄉愁和望遠鏡、杜鵑、鷓鴣、冷霧融在一起,在動態化的呈現中,河山之戀,河山之恨,河山之痛,河山之傷的意蘊一層層突現出來。詩中并沒有提到具有衡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山川風物,但實際上卻是對衡南故土有一種深切懷念。2004年10月,洛夫先生回到故鄉衡陽。“夢里依稀身是客”,洛夫先生急急搜尋記憶中衡陽火車站中的“衡陽”二字,其詩作《衡陽車站》中記錄了這一次回鄉:“青藤的日子/已在天涯萎成一束蒼發/燈火暗了/雕刀銹了/而你額際仍殘留著/四個繁體字:衡陽車站/一筆一畫/仍堅持/刃的鋒芒/……”表現出久別故鄉的游子割舍不掉,揮之不去的鄉土情結。
2000年1月13日,定居于加拿大溫哥華市的洛夫老先生正式開工建造長詩《漂木》,2001年元旦,長達三千行的《漂木》在臺北《自由時報》正式登場連載。這是一部表現詩人內心深刻人生體驗的充滿哲理與思辯色彩的長詩。這部長詩的發表立即轟動整個華文詩壇,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只因他拒絕承認是臺灣人,而與諾貝爾神像失之交臂,至今,洛夫先生已出版詩集《時間之傷》等三十八部,散文集《一朵午荷》等七部,評論集《詩人之鏡》等五部,譯著《雨果傳》等八部。
丹納在《藝術哲學》一書中指出:“精神文明的產物和動植物界的產物一樣,只能用各自的環境來解釋。”一個人生活在特定地域,必然為特定地域文化所熏染和改造。作家雷安青先生也說過類似的話:“衡南為什么能出一個世界級的詩人洛夫?這與衡南的山川風貌、人文歷史絕對有著密切的關系。據此,衡南便有充足的理由傲然于世。”既然衡南的美麗山水養育了洛夫先生的詩情,洛夫先生也為衡南贏得了世界級的聲譽。那我們應該怎樣來打造與擦亮這張偉大的詩歌名片這條雄壯的文化長廊呢?
前不久,著名詩人郭龍先生與我們談論了這個話題。他說,去年隨洛夫先生去郴州開詩歌朗誦會的時候,郴州市委市政府就希望在郴州蘇仙嶺能夠為洛夫修建個作品展覽館,用來收藏洛夫的手稿與作品。但洛夫老先生當即就委婉地回絕了,他說我的根在衡南,把我的作品放在外地,我的靈魂依舊會思念故鄉的?;貋砗?,詩人郭龍先生立即給衡陽市旅游局寫出了建議書,希望能夠修復洛夫故居,并且為洛夫作品開辟專用展覽館,保存洛夫先生畢生詩文手稿和出版物,甚至還可以每兩年舉辦一次洛夫詩歌節,以此來擴大衡陽的影響。談及此事,與衡南有著深厚感情的著名詩人陳群洲先生神情些許激動,些許沮喪,“衡南縣早該建館,但此事因故擱淺。值得一說的是,洛夫先生年內將返鄉。”言辭中透露出這又是一個絕好的機會。確實,衡南縣在洛夫先生有生之年能盡早做好此事,是對文化的負責,也是對歷史的負責,而洛夫先生了卻了心愿,也會倍感欣慰的,這將是衡南文化界一件彪炳千秋的盛事喜事。衡南文學的中堅力量
衡南盛產詩歌。除了洛夫外,更多的衡南詩人緊扛詩歌大旗,走在時代的前列。
從衡南花橋大山中走出來的胡丘陵,是“中國第三代政治抒情詩”的重要詩人。他在博客中是這樣形容自己的:“一個身邊熱熱鬧鬧自己卻愴然涕下的人,一個干著毫無詩意工作的詩人。”他那毫無詩意的工作是擔任著衡陽市作協主席和常寧市委書記,但他卻在這種熱鬧的工作之中挖掘出了人生豐沛的詩意,至今,著有小說集《蒼茫風景》、詩集《一種過程》、《歲月之紋》 、《拂拭歲月》、長詩《2001年,9月11日》和《長征》等。其中詩集《拂拭歲月》獲1999年全國詩歌座談會"海東杯"詩集評比一等獎,2000年湖南省"五個一工程"獎。北京大學謝冕、清華大學藍棣之、中國人民大學程光煒、首都師大吳思敬等專家學者分別在《文藝報》、《詩刊》 、《中國文學研究》及學報載文稱之為“中國第三代政治抒情詩”代表性文本。在《拂拭歲月》詩集中,詩人從歷史的高度著眼,用50首詩歌從政治上對1949年至1999年50年歷史作了總結,針對重大歷史事件,從政治上發表詩性評論,體現出一種反思歷史、物議天下的精神。長詩《2001年,9月11日》中,胡丘陵以一個詩人的良心和藝術才華,以現代詩的特殊肌質、構架、嚴密的句群及細節呼應去穿透事件,寫出了對“9?11”這一震撼世界的巨大恐怖襲擊事件的獨特感悟和想象。而在2007年完成的長篇組詩《長征》更是一部大氣磅礴的血性之作,讀來讓人血脈噴張。
同樣從花橋大山中走來的詩人顏娃沙,有著中國詩歌學會會員、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等諸多頭銜,現任衡南縣文化局副局長兼文化館館長,著有詩集《故鄉風韻》、《情滿十八彎》和《閃爍的星群》(與人合著)。記得有次與他見面時,他竟然穿著一條陳舊的牛仔褲,這與他的官員身份多少有點不怎么相稱,但從中也可窺見他骨子里那種桀驁不馴的詩歌個性,這種個性與氣質不正是詩人與藝術家不可或缺的嗎?
衡南這塊熱土不僅盛產現代新詩,也有許多衡南人追尋在平平仄仄的古韻里。在衡南花橋就一直活躍著一群為古體詩詞奔波的老干部,他們編輯了古體詩詞刊物《天光峰詩刊》,他們雖然沒有穿長衫,但他們的詩風傲骨依然響徹著唐宋的風采。因為他們的努力和勤奮,最近花橋鎮被湖南詩詞學會授牌為“中華詩詞之鄉”。
在小小說創作方面,也涌現出了一批重量級的作家。湖南省作協會員、《衡陽晚報》編輯謝應龍就是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小小說多次在國內獲獎,2007年出版了小小說集《靈靈和一朵花》。他的小小說語言輕盈、靈動,有著詩的韻味和濃濃的鄉土氣息。更重要的是他的小說在主題上表達了對時代的詰問與思考,你讀他小說不僅在語言上得到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你無法停止自己的思考。
在散文和雜文方面也有不少名家。散文大家武俊瑤,筆調優美、細膩,出版過散文集《海韻》、《逆旅》、《武俊瑤散文卷》等。雜文家顏長青文筆犀利,沉穩凝重,著有《咀嚼》、《仙人球》等集子,作家鄧開善稱“仿佛有一種綠色的鋒芒奇崛而起,那刺破陰霾迷霧的聲響與陽光共舞,豁然開朗了我們的心宇。”作家曹希榮出版過《狗尾草》、《楓樹林》等散文集。
此外,還有影響衡南文學礦脈的名家王芳賢、王芳信、甘建華等,劇作家鄧秋林、賀良凡、子非魚等,省或市作家彭秀禮、徐文偉等,詩人蕭蕭、邱紅梅、邱紅燕等,都在文壇享有一定聲譽。還有寫出奧運史上最長詩歌《燃燒的夢想》的縣林業局副局長黃澄,也為衡南的文學創作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談到文學,自然離不了主陣地的縣文化館,在館長顏娃沙帶領下,編輯出版了《清泉報》,團結和培養了一大批文學愛好者。近十年來,全館專業創作人員共公開發表各類藝術作品1000多件,其中國家級近100余件,獲獎作品200余件。文學是寂寞者的事業,在市場經濟社會這個文學不被怎么看好的今天,這些成績之中不知凝聚了多少汗水與孤獨。
? ? ?上一篇:沒有了 ? ? ?下一篇:任美衡博士暢談近三十年衡陽本土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