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鳴故里】陳長芬專輯
發布日期:2019-11-26 09:53 ? ? ? 瀏覽次數:? ? ? 來源:未知
陳長芬,男,1941年生于湖南省衡東縣,書畫名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副會長。第一個登上美國《時代》雜志封面的華人。1959年開始從事攝影,1965年開始拍攝長城至今;1987年6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陳長芬藝術攝影作品展》;1987年9月,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中國攝影家陳長芬作品集》;《關山萬里》作為封面照片,獲端士圖形攝影87鑒(GRAPHICPHOTO’87)專業攝影最佳獎;1988年2月,中國攝影家協會首次舉辦陳長芬攝影藝術研討會;1989年8月,被美國《TIME》雜志評為攝影術發明150年來世界十大攝影名人之一,其肖像被刊登于該雜志封面;1989年10月榮獲首屆中國攝影藝術“金像獎”;1990年在日本出版大型《長城》攝影畫冊;1992年獲中國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出版《天崖集》攝影畫冊;1996舉辦《從西藏帶回來的哈達》攝影展;1997年1月編入《世界攝影史》(美國第三版修訂本);1999年6月被聘為柯達專業攝影特使;1999年8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長城史詩,陳長芬攝影展》;近20年,先后多次對美國、日本、前蘇聯、泰國、土耳其、德國、羅馬尼亞、比利時、法國、意大利、瑞典、希臘、匈牙利、波蘭、前捷克斯洛伐克等地進行訪問、采訪?,F為中國攝影家協會常務理事。
雁 回 首
陳長芬
“陽剛”之晨,紫氣東來,獨具魅力的衡東,山青水綠。
衡東,既是我童年的搖籃,又是我曾經放飛夢想的故土。
我出生于衡東縣(當時叫衡山縣)霞流鎮平田村。闊別五十多年,對家鄉的懷念卻有增無減,那里的陽光、空氣、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每寸土地都是那么真實、神圣和親切。麻團、油巴粒、臭豆腐等鄉土食品,至今歷歷在目,香味常常撲鼻而來。
“大人盼插田,小孩盼過年”。記憶猶新的是,年前男人就開始忙著釀湖之酒,女人趕做新衣裳,有文化的“秀才”們,則忙著畫燈籠、作年畫、寫春聯、送門神。我父母啟發我照他人的樣子用紅紙寫“元旦復筆,事事如意”,熱鬧!祥和!也是一顆種子在我追求光與影的生涯中最初的萌芽。更令我不能忘記的是“立春”時節送“春牛”的情景,挾在竹竿上,“紅錢子”插在秧田里,紅紙上寫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八個大字。要說我對家鄉的記憶恐怕莫過于此了。我把它當圣物,銘刻在腦海里,融化在血液中,左右著我的藝術人生,特別是后半生。這一生,飛得再高再遠,我也是大雁之子。
衡東資源豐富,名人輩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鈾原料就產生在這里,我經常和朋友們開玩笑,喝酒別招我,我從小喝鈾長大的,弄得大家不知所是,哈哈大笑。同時,衡東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何家箭樓”,“霞流”,“洣河”,“大浦(堡)”,“楊林”,“草市”,像一個個謎團,令人向往。記得北京“二鍋頭”有一品婚慶酒叫做“醉流霞”,大紅色的瓷瓶,金字的橫排,我把它反過來,從右念到左,成了“霞流醉”。我和酒友說,“這是我家鄉的酒,哈哈”,又是笑成一團。我夢想把這酒展現在家鄉的婚宴席上,讓新郎新娘和家鄉父老鄉親喝個歡天喜地,該多有意思??!
現在想來,我的藝術人生不是什么“執著追求”,而是身上某種能量源源不斷的釋放,這個能量有鄉土的遺傳,有父輩的期待,更有鄉親的重托。
這些年來,衡陽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步步攀升,文學藝術更是十分活躍,每每看到帶有家鄉文化元素的藝術作品,我就像找到親人一樣,細看、細讀、細琢磨。偶爾發現家鄉那些成功的藝術家登上藝術峰巔,登上國際舞臺,又有多少興奮、自豪和驕傲??!
大雁振翅,唯楚有才,在遠方,在天際,在太空。
祝家鄉明天更加美好!
2013年10月19日
訪談錄:我的藝術——攝影家陳長芬訪談
蔡煥松、陳長芬
蔡煥松:隨著數碼技術的出現,攝影門檻逐漸降低,許多人進到這個行當來?,F在的攝影已經變成一種文化工具,就像毛筆,既可用它描紅,也可用來寫公告,藝術家又可用它來創作。這是我個人的思考,不知對不對。有人認為你固守著用攝影這一文化工具來完成個人的藝術追求,你是用這個工具實踐你的藝術追究嗎?
陳長芬:沒有藝術追求,我不喜歡用“追求”這兩個字形容我的藝術歷程。十多年前有位記者采訪我,冷不防地提出了第一個問題——你過去取得的成就以及現在有什么追求?我馬上回答說我現在沒有什么追求,也從不追求什么,一切順其自然,藝術創作之路是自己的世界觀以及思維方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思辨呈現……談完之后,這位記者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就是《陳長芬不談追求》。她很理解我,我也感謝她。
蔡煥松:不管數碼技術出現后攝影界發生了多少變化,你堅守著用攝影完成自己的藝術實踐這一點是不變的。你的藝術理念是什么?
陳長芬:首先我覺得有了數碼以后,對傳統文化或對傳統攝影的沖擊是很客觀的,但對我沒什么影響。“堅守”這個詞對我來說或許有雙重含義:一是無奈,二是很自然。人的一生做什么或從事某種職業,或性情所致,或天命難違,做到位就好。但作為我來說卻始終認為順其自然即為最佳境界,特別是我現在的年齡段更加如此。很多經歷我都有了,當過宣傳干事、記者、小領導,最后落地歸根,從事攝影,當藝術家,一切緣起緣落皆歸于自然而然??陀^存在的表象均有其事物發展過程中不可逆轉的規律性。
蔡煥松:在2010年11月山東舉辦的國際攝影活動中主辦方為你頒發了終身成就獎,當主持人介紹你是“著名風光攝影家”并要你發表獲獎感言時,你回答說:“對不起,我不是風光攝影家,是藝術家。”然后就走下講臺。你覺得藝術家與風光攝影家之間有很大差別嗎?
陳長芬:是兩種性質或說兩個概念的東西。隆重的頒獎晚會上本來我是上臺領取“PPA國際攝影終身成就獎”的,而不是風光攝影成就獎。假如主持人稱我為攝影家或攝影師都可以,他稱我為風光攝影家弄得我很被動,我不能在臺上做作解釋,雙方都很尷尬,只好下來。好在一些朋友鼓勵我說:您真不愧是藝術家,有藝術家的勇氣。
蔡煥松:你的意思是不是說風光攝影只是一種題材的載體,關鍵是作品所呈現的文化形態?
陳長芬:這個問題我尷尬很長時間了,現在很多問題的界定不清楚,界定不清就拿來討論,結果好像在吃大食堂、大雜燴。我不想就理論談理論,最終談得玄而又玄。我喜歡用最通俗的方式來說事兒,比如說到形式和內容時我就拿衛生紙作比喻,衛生紙擱在衛生間它就是用于人體下面的,如果擱在餐桌上就是用于人體上面的。同樣一個內容,在不同的表現形式中就有兩種用途,兩種感覺,形成了兩個概念的東西。有些問題本質上很簡單,但我們討論時卻太忽悠了。
我曾經說過,風光本身沒毛病,是我們把它搞亂了,弄臟了。拿風光攝影說事已經有年頭了,我雖然不是風光攝影家,但有風光攝影作品,別人可以對我的作品說三道四,但不希望對風光攝影本意有傷害的舉措。如果是那樣,我將站在風光攝影的橋頭堡上高喊:“再靠近一點兒,向我開炮!”我還會振臂高呼:“風光攝影萬歲!”(編者注:2008年1月8日,陳長芬曾在黑龍江根河-40℃的山頂上這樣高喊)中華民族對風光早就有博大的理解和崇尚,今天我覺得還應該如此。我以為傳統意義上的風光和它的美學原則不能丟,而“另類風景”又給了我們很多啟迪和思考。今日的風光在哪里,是隱喻著一個人的生存權利的大話題。
蔡煥松:可不可以這么理解,你認為攝影只是一種手段,藝術才是最終目的。你是用攝影手段表達你的藝術情結。
陳長芬:這是一個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成熟過渡,并非刻意使然。藝術的境界是一種精神的自由狀態,不需要什么追求。藝術的最終目的是讓人們更精神,在上海世博攝影禮品畫冊的序文中我寫上了這句話——“藝術讓人們更精神”,這也許算是我自己的藝術宣言吧。
蔡煥松:依你而言,追求帶有功利性,而藝術是在無功利的狀態下,主觀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一種內心的自然流露。你的作品是自然流露,是藝術實踐而不是藝術追求。
陳長芬:也不完全,無功利的人可能只有一種——路邊的“大仙”,無功利的藝術家似乎已經不存在了。因為藝術有很多類型,功利的做法也是其中之一。比如迎合某種需要,可以去吻合去參與,但不能低下地追隨。你的最終目的是要獲得一種精神的自由,獲得藝術的自由、藝術創作的自由。當社會需要你去做一種表達時,我認為也未嘗不可,當我們還沒有“入道”的時候,功利這東西有實用的一面,同時也可以當作一種學習和實驗的方式,是到達自由王國的過程。不要一味地排斥。
蔡煥松:是從必然王國通向自由王國的必經過程。
陳長芬:過程之中包含很多原因,很多元素,很多方法,功利是其中之一?,F在年輕人對物質的追求沒有什么不對,問題是不能單一地追求,還要有精神的依托,如果不涉及品質道德,可隨他而去。問題是什么時候解脫。
蔡煥松:解脫得越早越好。
陳長芬:有的人可能一輩子也解脫不了。這種人不一定能成為“大家”,但可能會成為某方面的“專家”。“大家”是要講風范的,風范是一種胸懷、一種氣度、一種人格魅力,是楷模,為世人所敬仰。功利的東西很難為后人留下什么,卻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包括物質財富的豐沛,而真正的藝術家做藝術最重要的是給人類社會留下精神財富。
蔡煥松:有人認為現在很多年輕人在藝術道路上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轉化過程中,誰解脫必然王國的制約、功利的制約越早,就離真正的藝術家越近。是這樣嗎?
陳長芬:恐怕這個觀念有點舊。今天已經不需要用這樣的尺度衡量年輕人,還是處于自然狀態比較好。如果他要追求功利,永遠追求都可以,我不反對。在當今這個社會,沒有必要反對別人做什么,藝術和創新是要有一種悟性的,更多知識、資訊的把握,靠精神世界的領悟及其社會背景的影響進而融會貫通。追求物質和追求精神都是常態,社會正因為有了各色人等才愈顯得豐富多彩,這是好事。如果每個人都只去追求精神世界,那也很麻煩,會成為一個空的精神之殼。一個有作為、有思想或者懂哲理的人,終會九九歸一成為“大家”。
人不管多么富有,終究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管多么有成就,是多了不起的藝術家,身后之物都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藝術最終能夠成為精神財富不由個人所決定,是社會的選擇,后人的決定。而精神財富的分享決定于這個國家和民族傳承的取向。
相關鏈接:著名攝影家陳長芬的藝術人生
作者:成新平
陳長芬,1941年生于衡東,著名攝影家,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七屆全國委員會,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副會長。1965年開始拍攝長城,近30年里,數十幅作品被國外收藏;長城以及其它題材的作品被美國多家頂級雜志和出版機構多次采用和約稿;中國中央電視臺、廣播電臺、香港鳳凰衛視和地方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多次進行新聞和專題報道。紀念攝影術發明150周年時,他被評為世界十大攝影名人之一,名副其實的“中國拍攝長城第一人”。
在北京大學MBA學院、清華大學、電影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等幾十個院校多次講座;先后多次對美國、瑞典、前蘇聯、泰國、土耳其、德國、羅馬尼亞、比利時、法國、希臘、匈牙利、波蘭、日本、前捷克斯洛伐克和香港、澳門等地進行訪問、采訪和工作。
2014年11月7日至11日,世界著名攝影家陳長芬一家回到故鄉——衡東縣霞流鎮平田村。家鄉人民以最高的禮節熱情擁抱著這位京城歸來的游子。
帶著關山萬里的風塵回家,陳長芬感慨萬千:“這次帶著全家回鄉認祖歸宗,并不是磕個頭燒個香,而是要讓兒孫們記住他們的老家在哪里,在湖南省、在衡東縣、在霞流鎮、在平田村。記住他們的基因在哪里,在在洣水、在湘江、在南岳衡山,在楚國……”
陳長芬今年73歲,以拍攝萬里長城聞名于世,1987年12月,中國萬里長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1989年,美國《時代周刊》將他的肖像登上封面,肯定他對人類的貢獻。
“從13歲看到相機,沒想到一輩子與長城結下了不解之緣。”
陳長芬中等身材,和眉善目,滿頭華發,腦后扎著一個發結,穿著一身唐裝,精神煥發。他13歲時離開家鄉外出求學。18歲那年,他省吃儉用,買來了一臺捷克相機,并購來一些攝影書籍堅持自學。21歲那年,他的處女作《荷花》發表在《廣東畫報》上,他欣喜若狂,立志要做中國最好的攝影師。
機遇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1965年,瑞士總理給周恩來總理寫信,請求寄送宣傳中國的航拍照片。正在中國航空公司工作的陳長芬接到任務后,在飛機上俯瞰萬里長城,他被深深地震撼了,他決心用鏡頭聚焦長城,穿越時空,讓長城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
從此,20多歲的陳長芬背著30多公斤重的攝影器材幾乎與長城日夜相伴,他成了長城的影子,長城也成了他生活的重要部分。他一直堅持拍攝無人區的長城,就是想把沒有經過人工破壞,真正歷史遺留下來的長城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讓后人能夠享受這份珍貴的遺產。
1979年,陳長芬拍攝的《紅長城》,著力展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給祖國帶來的蓬勃活力,一炮走紅,確立了他在中國攝影界的地位;1987年6月,中國美術館舉辦了“陳長芬藝術攝影作品展”,同年9月,中國人民美術藝術出版社出版了《中國攝影家陳長芬作品集》,其《關山萬里》作為封面照片獲得瑞士圖形攝影87鑒專業攝影最佳獎;1988年12月,中國攝影協會首次舉辦陳長芬攝影藝術研討會。1989年8月,陳長芬被評為攝影術發明150年來世界十大攝影名人之一,他俊朗的肖像刊登在美國《時代周刊》雜志封面上,這是中國藝術家首次榮獲此殊榮。兩個月后,他摘取了首屆中國攝影藝術最高獎——“金像獎”。1999年8月8日,他拍攝的《長城史詩》再度出現在中國美術館正廳,震撼首都各界。
1997年1月,陳長芬被編入《世界攝影史》,書中評價:“陳長芬對攝影美學潛力的領會,在他的航拍的大地、日月等照片中,把現代美學觀念與古老的哲學思想融合了起來。”著名詩人、評論家雁西說:“陳長芬先生的作品大氣磅礴,每一張照片都有故事……讀他的作品,會被他至純、至真、至美的‘大境’所感染和感動。”陳長芬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完成了“大地”、“星空”、“翰海”、“長城”四大系列的風光攝影創作,至今已有數百幅作品被國外收藏,美國、德國、英國、瑞典等多家頂級雜志和出版機構多次介紹過他的作品,他先后應邀到法國等20多個國家進行訪問和講學。
長城上有很多構造特別的烽火臺,屹立在高高低低的群峰之上,就陳長芬作品的質量和數量而言,他當之無愧是中國攝影藝術中一座令人景仰的烽火臺。
“我拍長城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人世之間不再有隔墻”
陳長芬說:“家鄉給我的遺傳基因是:認死理、不服輸、銳意進取、勇于擔當。”
帶著這種基因的陳長芬在48歲時決意做一個自由人。當年他是《中國民航》雜志社副總編,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事業亦如日中天。他卻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辭去公職,把畢業精力獻給他鐘愛的攝影藝術事業。自此,他開著一輛舊吉普車三天兩頭顛簸于山川曠野之間,創造了半個月13次往返長城的記錄。
“我拍長城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人類之間不再有隔墻。”陳長芬介紹著拍攝長城的艱辛、樂趣和感悟。他從1965年開始拍攝長城,一些鮮為人知、沉寂在深山峻嶺中的長城,因他的作品而聞名。
將綿延在雄渾蒼涼山脊的古樸長城記錄在膠片上,是陳長芬每日的“必修課”。陳長芬喜歡冬天拍長城,因為“從藝術角度,積雪下更能顯示出長城的輪廓、造型和線條,從思想上,也容易萌生一種懷古感,產生一種滄桑和凝重。”
陳長芬說:“過去,我們從書本讀到的是長城是殘酷的、封建的、專制的,里面有孟姜女哭倒長城的傳說。但拍了50年,這些概念對我來說沒有意義了。作為一個藝術家,我看到的是一種視覺,一個美的東西,一個自然的、巨大的雕塑品,一種大地藝術。50年拍長城,開始說不清長城,現在很明確地體悟到‘四海一家’,我希望人世之間沒有隔墻,我們能親和地與世界各種膚色的人交流,如果這樣,世界就沒有了戰爭,實現真正的和平、民主、自由、平等了。”
“當老百姓有需求的時候,藝術家就應該挺身而出”
陳長芬喜歡從空中俯瞰大地,更喜歡從大地上仰望星空。那日月星辰所構成的奇妙圖案,使他如同孫悟空一般升騰到宇宙太空之中,領略著世界的壯觀與恢弘。
談到他的藝術作品時,他當仁不讓:“我的作品表達著我的靈魂,包含著對世界、對生活的表達。一個藝術家,如果不為老百姓服務,就不是一個心胸開闊的藝術家。當老百姓有需求的時候,藝術家就應該挺身而出。藝術家是人類靈魂工程師,必須有獨特的人格魅力,著力表現家鄉父老的靈魂和人世間的大善大美,永遠不被世俗污染,同流不合污。我最討厭那些一手拿著鈔票,一手拿著作品的人。中國藝術要走向世界,必須消除這種銅臭味。藝術作品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文化靠的是靈魂溝通,我看準的東西堅決不動搖,國家利益、人民利益至高無上;藝術家雖然不是政治家,但必須有政治頭腦;攝影界中的高官不少,我不刻意去吹捧。每個人身上都有藝術細胞,這是屬于精神層面的東西,可用來陶冶自己的情操,凈化自己的靈魂,沒有這種境界,就成不了藝術家。藝術家是最痛苦的,沒有痛苦就沒有真正的藝術,一個藝術家要成長,必須經歷一些苦痛,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接受靈魂的洗禮,經受生活的磨煉,才能脫穎而出。”
陳長芬在長城的懷抱里奔走了半個世紀,他說長城雖然是專制社會下的產物,但他拍攝的是藝術作品,服務對象是普通老百姓。2009年5月,他又一次來到了長城邊,聽說一個97歲的中國老太太從沒照過相,他內心涌出一種激情,一種愧疚,一種悲哀。當時沒帶攝影架,老人被兒子背下炕,換上嶄新的衣服,將頭發梳了又梳,像出席村里一個重要的聚會。陳長芬虔誠地跪在地上選擇最佳角度,“咔嚓”一聲,拍了一張24英寸的照片,再給她全家照了一張“全家福”。在這種服務過程中,他的心靈得到了一種滿足,靈魂得到了一次洗禮。他甚至想為這位老人拍一部電影,講述長城邊一個中國老人的故事;每年為老人祝一次壽,彰顯出一種中國精神。
一個月后,陳長芬如約送照片過去,老太太拿著那張照片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喃喃地說:“這照片怎么像我呀?”她干棗般多皺的臉上有淚水在閃動,流淚的老人突然冒出了一句:“我想媽媽了!”
三個月后,陳長芬又去了老太太的家,那天,正下著大雪,長城內外,白雪皚皚,老太太的兒子玉滿告訴他:“老人走了。”他對著老人的墳頭方向磕了個頭。
陳長芬把老人慈祥、善良和純樸的形象留給了社會。50年來,他拍攝長城邊的尋常百姓占了整個作品的60%以上。目前,他已完成《長城兩邊的百姓》的拍攝,此書將于近日出版。
“萬里長城是人類最古老的英特網,要把中國故事講好”
“最古老的英特網就是中國的長城,長城是中華民族千百年留下來的瑰寶……這里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一磚一石,都是我們的文化遺產,我們家園中的一部分……”(1999年《長城史詩》自序)陳長芬以豁達的心境,闡釋著他對藝術、對社會、對人生的理解。
一次,三次遨游太空的美國波音公司副總裁布魯斯特?肖陪著他參觀休斯頓航天中心,陳長芬問:“你在太空看到了中國的萬里長城嗎?”
“看到了,長城是有史以來唯一在太空中可見到的人類建筑物。”
陳長芬感到了一種驚奇,一種欣慰。長城,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象征,不但表現在國際上,還在太空中。
外國媒體報道說:“中國有許多偉大的故事,中國人沒講好,或者講得不到位,沒有用平和的、細膩的、講故事的方法作表達。”陳長芬說,中國有才氣的人不少,但走向世界缺乏一種溝通,如何讓外國人看得懂、聽得懂、吃得懂,如何將藝術財富變成社會財富,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課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后,文化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走進法治的社會很簡單,就是對號入座。我們每一個搞藝術的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題材,找準人生的攝影點,第一,不能隨“俗”,“俗”字左邊是“人”,右邊是“谷”,民以食為天,如果太俗了,一天到晚只會躺在谷堆里吃飯。第二,不能亂“性”,“性”字左邊是一個“豎身”旁,右邊一個“生”字,從表面看,只會生產,只會生孩子,但性是美好的,是繁衍后代傳承民族文化的美好事情,任何藝術家都不能亂“性”,違背自然規則。第三,就是個“偽”字,說的是偽裝自己,但不是虛偽,為了保護自己,不意味著去攻擊別人,做人也有偽裝的一面。第四個字是“懂”,懂不懂生活、社會、歷史、世故、人情沒關系,關鍵是要懂道理,因此,我們要懂得古今中外一切美好的人和事,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不然,拍出來的照片就沒有內涵,沒有震撼力?,F在,有些外國人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外國報道中國負面的東西多,東方文化對西方有種神秘感,我們一定要努力去改變,慢慢改變他們的思維方式,影響他們的觀念,增強我們的底氣,與外國人平起平坐。盡管我們的文化藝術平臺在世界上的位置不夠,但沒有高貴與低下之分,相信通過我們堅韌不拔的努力,用中國精神創造出無愧于時代的藝術品,中國藝術一定會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無論我身在何處,故鄉永遠是讓我牽腸掛肚的地方”
在衡東縣恒瑞大酒店五樓,陳長芬作了一場談藝術人生的精彩講座,200多人的會場座無虛席。他妙語連珠,幽默風趣:“我不微信,我是全信!”“我不是一個虛偽的人,當前社會最大的危機就是誠信危機。”“要說我有什么成功,得益于家鄉這片土地的滋養,得益于家鄉父老對我的支持和鼓勵。中華民族有許多傳統文化,記得1994年我在三亞漁市上拍了一張冰凍的木盤里用帶魚拼成的圖像,我想起了家鄉的太陽,太極圖是最美的圖案,而且是和魚聯系的,讓我聯想到幾千年的中華文明;我在四川九寨溝發現一顆樹上的一顆疤,它已經很多年了,爛在地上,這個圖案很美,也會讓我想起家鄉一些植物美的圖案;色彩是勞動人民的創造,事過境遷,但依然容光煥發。我們的祖先創造了我們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正是一雙雙布滿老繭的雙手,創造出了中華民族的今天。”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已經去過五六百次了,拍她千遍不厭倦,每拍一次都有一種新的感受,產生一種沖動和震撼……”年逾古稀、“老不正經”的他依然放不下手中的鏡頭。在家鄉,他拍狗學狗叫,拍羊學羊叫,拍孩子們跳皮筋,分明像個“老頑童”。在他的鏡頭里,無論“高官”、“高管”或平民百姓,都是一視同仁。他借用攝影大師亞當斯的一句話:“我會一直拍下去,直至生命終止的那一天。”
三個多小時的講座一晃而過。最后,他寄語家鄉:“南岳衡山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多彩,要打造一種大文化,要有一種大策劃,打造一個連接世界的平臺,要有高端的思考,文化的積淀,還要有澎湃的激情,將所要表現的東西表現出來。藝術貴在聯想,聯想是巨大的、恢宏的、世界的,而不是盲目的、守舊的、封建的。2039年是世界攝影術發明200周年,讓我們相約2039年。”
懷著對家鄉一片深情,陳長芬特意從北京二鍋頭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帶來了十幾件“醉流霞”,他拿起酒瓶,把它反過來從右至左念:“霞流醉”。鄉親們圍坐在一起,殺豬宰羊,燃放鞭炮,一個個喝得歡天喜地,像歡度節日。見到與他少年時一起放牛的伙伴,陳長芬喝了一杯又一杯,他的血液升溫了,心暖了,話也多了,他的眼中閃著淚光,語調充滿真情:“無論我身在何處,故鄉永遠是讓我牽腸掛肚的地方,家鄉的陽光、空氣、鄉親以及每寸土地在我心里總是那么真實、神圣和親切……”
? ? ?上一篇:【雁鳴故里】劉兆玄專輯 ? ? ?下一篇: 【雁鳴故里】羅國林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