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鳴故里】雷正凡專輯
發布日期:2019-11-26 10:03 ? ? ? 瀏覽次數:? ? ? 來源:未知
雷正凡,湖南衡東縣石灘鄉人,1931年10月出生。臺灣著名畫家。畫作全部縮影編輯成《雷正凡畫譜集》,分別有《國畫音樂譜》、《天道畫譜》、《熊貓畫譜》、《梅花畫譜》、《牡丹畫譜》、《人物動物畫譜》、《荷花畫譜》、《天道國畫》、《國畫天書》、《國畫教育理論》、《心字即是布局學》、《筆墨心三位一體》等15集出版發行。他的速寫《荷竹情緣》和《口頭詩183首》被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全球最重要的亞洲藝術品收藏館之一的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有他的繪畫作品。
故鄉的鴻雁
雷正凡
1931年10月,我出生在湖南省衡東縣石灘鄉,母親彭氏系衡陽市人,出身名門閨秀,外祖父是當時衡陽地區知名人士,博學多才,家有很多藏書字畫。少年時期我經常到外祖父家玩耍,讀書識字學畫。少時的經歷就激發了我求學作畫的興趣。
1935年,我在村里讀私塾,后來到衡山縣城南完小讀書。1944年考入衡陽市立中學,抗日戰爭勝利后考入衡陽聯合中學,后轉入船山中學,又考入含章中學,先后在衡陽市讀過4所中學。1947年,年僅17歲的我到南京尋親求學,經他人勸導在上??既O立人軍校,同年5月抵達臺灣。在軍校讀書期間,由于人生地不熟,吃盡苦頭,熬過艱苦的4年軍校生活。畢業后服軍役,因不習慣于國民黨軍隊中的社會陋習,不甘受壓,遂多次申請退役,不久獲得批準。退役后,一時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度過兩年之久的打工日子,以微薄收入艱難地維持最低的生活水平。
1955年,考入臺灣藝術大學專修國畫與音樂,四年后,又報考老子哲學及新聞系研究3年。在學習中,對繪畫藝術特別投入,認真聽老師講課,專心作筆記,那一時期無論從繪畫理論上或創意方面,均有較快提高。憑著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我一直在繪畫世界里辛苦耕耘。一次恰逢臺灣畫院舉辦國畫美術展覽,將自己辛勤創作的處女作品《老虎圖》等3幅國畫送展并入選,受到祖國大陸及港澳臺行家和觀眾的好評,被收藏家以高價購去。旗開得勝,使我深受鼓舞,從此,激發了我終生從事國畫創作的堅定信念。
雖然少小離鄉,但是故土的鄉音時刻在我耳邊縈繞,故土衡陽八景和幼時求學點滴時常在我腦海浮現,特別是故鄉的鴻雁。故鄉的鴻雁春夏至洞庭吃青草(不吃葷),秋冬又回到衡山回雁峰和回雁塔。許多的文人騷客都為故鄉的鴻雁寫下著名的詩句:王勃《滕王閣序》中“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范仲淹的《漁家傲》中“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王安石亦有“萬里衡陽雁,尋常到此回”。別井離鄉后,鴻雁更成為我鄉思鄉愁的象征。
四十多年來的歲月并沒有沖淡我的鄉思鄉愁。祖國改革開放后,百廢待興,到處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故鄉衡陽的變化也日新月異,我也渴望著能回到家鄉看看,看看家鄉的一景一木,看看家鄉的親人朋友,也渴望為家鄉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1988年,我滿懷激動和憧憬終于站在魂牽夢縈的故土——雁城衡陽。翌日,我漫步在雁城古巷,沐浴著故鄉的陽光,一時興起,聊發少年狂,不顧親友的勸阻,登上衡山祝融峰、重游衡陽八景,仿若時間倒流回到了少年求學時期。俯覽衡山形狀像條龍,從洞庭湖上岸,南岳是龍頭,岳麓山是龍尾,湘江相隨陪伴左右,伏臥向陽指望著香港觀望,更讓我覺得冥冥似乎注定自己的人生與這兩地密不可分。這次回到故鄉,我是乘興而來,滿載而歸,喜悅中帶有一絲惋惜、一絲忐忑,惋惜被俗事纏身,沒有到城北一睹當年鴻雁,忐忑不知何時才能再回故土。
回港后,重溫《詩經小雅鴻雁之什》:鴻雁于飛,肅肅其羽。之子于征,劬勞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鰥寡。鴻雁于飛,集于中澤。之子于垣,百堵皆作。雖則劬勞,其究安宅?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謂我宣驕。我好像就看見衡陽的鴻雁正在上空飛翔。
1997年,隨著蕩氣回腸的回歸之鐘敲響,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在香港冉冉升起,經歷了百年滄桑的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政府開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從此“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針在香港正式實施,香港進入了歷史的新紀元。望著冉冉升起的國旗、區旗,止不住熱淚盈眶,心中思緒又回到遙遠的故鄉,想起那指望著香港的回雁峰前的鴻雁。
香港回歸后,我又數度回鄉,還捐資150萬元興建了衡東縣文化館大樓,捐資50萬元改建了石灘中心小學,為家鄉建設盡了微薄之力,也算多年思鄉之情的回饋!
? ? ?上一篇:【雁鳴故里】瓊瑤專輯 ? ? ?下一篇:【雁鳴故里】洛夫專輯